为谁不平?古筝“天赋说”掩盖了多少人的努力

首页标题    行业资讯    为谁不平?古筝“天赋说”掩盖了多少人的努力

 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,并非天资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。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。

  ——《一万小时定律》

  “天赋说”几乎伴随着每一个人的成长之路,它不断被强化,根深蒂固地植入每个人的脑海里,以至于很多人明明想学一样东西,但都先反问自己:我在这方面有没有天赋?


  教育行业这个问题更是普遍,孩子问、家长问,连教学的老师想必也曾几番思考过这个问题。
  毕竟,现在夸别人在某一领域有所擅长就是“有天赋”,学得不好就以“没天赋”一言蔽之。然而“天赋说”之下掩盖了多少人的努力,又成为多少人的托词?小易说了不算数,来看下那些古今中外闻名的音乐家、演奏家怎么说怎么做。
  何以成“名家”
  1.音乐家肖邦
  我每天努力练琴十几个小时,最终世人用天才两个字总结我所有的汗水。
  2.作曲家贝多芬
  童年时,贝多芬的父亲要求他每天练琴8小时以上,练琴过程中他身旁总是放一盆凉水,在十指不停运动发热时把手放在水盆中浸泡。
  3.音乐家帕尔曼
  上音乐学院时,我每日练琴不少于7小时,换句话说,除了吃饭,睡觉及上课之外,其余时间我都用来练琴了。
  4.演奏家王中山
  各地巡演十分忙碌也从未中断过练琴,每天必须保证两个小时练琴时间,他说:不练琴就等于慢性自杀!
  这些音乐名家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,学筝这件事,需要日复一日不断勤练。正如高尔基所说:人的天赋就像火花,它既可以熄灭,也可以燃烧起来。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,就是劳动,再劳动。
  与练筝人的努力相对应的,是将孩子送去学习的家长。
  袁莎老师曾说:我爸爸觉得民族乐器比较适合女孩子弹,就让我和我妹妹接着后面学。那个时候我才六、七岁,什么都不懂,是爸爸妈妈要学的。当时天台没有师资,就到上海去学,我父母用很多方式来锻炼我们姐妹几个,培养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。
  考入中国音乐家摇篮央音附中的于秋媛,她的妈妈曾辞去工作专门陪她到北京寻访名师。
  这些培养孩子走古筝专业之路的家长,其心血付出不必多说,就连只希望孩子有个兴趣爱好的家长,寒暑接送、陪同上课,课后伴随练习,孩子哭闹不练软语安慰、硬起心肠要求坚持……此间种种,孩子练筝的过程,也是家长修炼的过程。
  每一个“有天赋”的孩子,都少不了家长的无私奉献。
  亦少不了古筝老师的孜孜不倦、敦敦教导。
  习大大给全国教师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讲:教师是立教之本、兴教之源,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。
  如果我们把教育比喻为国家发展的基石,那么教师就是这块基石的奠基者。
  对每一位筝童,从识谱到视奏,从乐理知识教学到乐感培养,从基本功到技能,古筝老师们都要为之付出百分百的认真和耐心。
  互联网的发达让古筝教学更便利,也让古筝老师们不止于线下面对面上课辅导,线上的作业监督、弹筝视频点评,随时随地的微信沟通,越来越多地占据古筝老师的个人时间。然而每每看到学生点滴的进步,老师都会觉得忙碌到深夜的辛苦值得。
  一个人舞台上闪耀的光辉,是TA本人、家长、老师浸入汗水和苦心,共同的辛勤付出。
  “天赋”很重要,但它非万能。若想学,就去学。莫让天赋成为阻挡人成就自我的绊脚石!
 

2021年3月29日 10:31
收藏